击雷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始于九十年代初期,该项工作隶属于各级气象主管部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检测项目从直击雷接地测试,逐渐发展为侧测量、防闪电电涌侵入测量、防闪电感应测量、等电位连接测量、浪涌保护器测量及防静电接地测量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检测系统。
1.2 市场需求现状
审批制度的改革伴随着法律法规的修订,防雷安全的监管并没有削弱。不论防雷许可审批归属哪个主管部门,对于新建项目建(构)筑物的防雷竣工检测是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气象法明确要求对可能遭受雷击的防雷装置要开展防雷检测工作,根据法律法规和审批竣工要求,新建项目的防雷装置必须通过防雷检测,满足国家规范要求才能交付投入使用。因此竣工检测报告作为综合验收的必备技术资料已经深入人心,建设方或施工方均会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检测工作。
对于投入使用的建筑物,应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应每年检测1次,对于易燃、易爆和火灾危险场所应当每半年检测1次。安监、气象等部门将易燃、易爆、火灾危险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纳为重点监管单位,每年都会对这些重点单位开展不定期的检查,防雷检测报告作为安全工作提供的证明材料也在检查之列。企业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也需要对投入使用的建筑物开展防雷检测。在政府重点监管之外的行业存在意识淡泊、认识不到位、甚至对防雷安全检测存在抵触情绪和拒绝检测行为。
对于防雷技术服务市场,虽然投入使用的建筑物数量远多于新建竣工项目,大量普通建筑物未在政府重点监管之内,如民用住宅建筑,安全主体责任分散、不明确,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防雷检测从竣工后就处于中断状态,甚至对防雷装置的检查、维护也没有开展。新建竣工项目的防雷检测市场需求旺盛,检测市场的占比也远大于定期检测市场。
12月12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在广州组织召开了“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期)”验收会。
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由中国气象局委托广东省气象局围绕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的需求进行建设。平台建设将防雷减灾监管放在核心位置,重点突出行政执法和防雷市场主体的监管职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互联网+”监管。平台主要有八大功能模块:行政监管结果、防雷重点单位监督、检测机构信息、气象学会能力评价、雷灾调查结果、防雷产品抽查结果、查询统计、政策法规标准等,可对易燃易爆等重点场所的防雷安全实时动态监控,推动监管方式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变,有效提升防雷减灾安全监管效能。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月宾表示,平台投入业务运行后将有力地提升全国防雷业务的规范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更好地发挥防雷减灾在保障国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